☔️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(上)
🍁常见心理问题
-
🍃学习方面的问题
具体表现:
- 入学不适应
- 学习能力弱
- 学习缺乏自信心
- 一提学习就心烦
- 学习不感兴趣
- 学习有困难
-
🍃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
具体表现:- 不愿交往
- 不敢交往
- 不会交往
以上方面若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孩子的成长。
-
🍃情绪方面的问题
具体表现:
-
产生各种消极情绪
-
-
🍃不良性格方面的问题
具体表现:
- 犹豫不决
- 胆怯害羞
- 自卑自责
- 孤僻不合群
- 依赖性强
- 嫉妒心强
- 固执任性
- 容易发火
-
🍃不良行为方面的问题
具体表现:
- 爱骂人
- 爱说谎
- 爱搞恶作剧
- 注意力不集中
- 考试作弊
- 好冲动、行为鲁莽
- 小动作多、干扰他人
- 打架、斗殴
-
🍃心理承受能力方面的问题
具体表现:
- 遇事压力大
- 遇到困难就逃避
- 一点委屈都受不了
- 一旦失败就泄气
🍁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成因
-
🍃个体原因
- 性格缺陷:性格孤僻、过分内向、自卑、不良评价的恶性循环。
- 能力缺陷:百依百顺、娇生惯养、自傲。
- 认知偏差:遇到一点挫折容易灰心丧气。
- 学习紧张: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,不能有规律地学习。
- 体弱多病:某些生理缺陷或疾病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重,产生自卑感。
-
🍃家庭原因
- 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责任
- 家长的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孩子、教育孩子
- 家长对孩子严无度、爱无方
- 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,难以与孩子沟通
-
🍃学校原因
- 学习负担过重
- 教师教育方法失当
- 小学心理辅导缺乏
☔️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(下)
🍁常见心理障碍
-
🍃儿童多动综合征(强调多动症并非孩子有意)
儿 童 多 动 综 合 征 , 又 称 注 意 缺 陷 − 多 动 障 碍 \color{red}{儿童多动综合征,又称注意缺陷-多动障碍} 儿童多动综合征,又称注意缺陷−多动障碍,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,活动过度和冲动,常伴有学习困难和品行障碍。
高发年龄6-14岁,国内外文献报道,占学龄儿童的5%-10%。发病与遗传、环境、产伤等有一定关系。(若母亲生育时剖腹产,则孩子多动症的概率比较大)
-
病因
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,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。
- 遗传因素:具有家族聚集现象,患儿的一级亲属及同胞患病率高于正常,父亲多有反社会人格或酒依赖,母亲多见癔病者。
- 神经生理学因素: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,大脑皮层觉醒不足或额叶前部皮层髓鞘形成发育延迟。
- 轻微脑损伤因素:轻微脑损伤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。
- 生化因素: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;锌、锰缺乏,而铅、镉过多。
- 社会心理因素: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可能对发病有影响。
- 其他因素:营养、维生素缺乏、食物过敏等。
-
主要表现
-
注意障碍(主要症状)
注意力不集中,注意涣散等。
-
活动过度与好冲动
坐不住,不遵守课堂的秩序和纪律,常干扰别人。容易冲动,自我控制能力不足,易激惹或冲动,不顾后果。情绪不稳,一些小事就发脾气或叫喊、哭闹。
-
认知障碍与学习困难
大多数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。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和活动过度而影响学习,造成学业不良。少数多动症患儿表现有视-听或视-运动功能缺陷,动作技巧方面笨拙、不协调。
-
情绪行为障碍
不听从父母和老师的管教,好挑斗、打架,干扰集体活动,说谎、逃学、不守纪律或其他品行问题。
-
-
治疗
- 要注意区别好动与多动是不同的。
- 多动的孩子,要进行科学系统治疗,而不是忽视或者简单粗暴的教育。要坚持教育引导、心理治疗、行为矫正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。
-
-
🍃儿童抑郁症
据教育部网站消息,教育部日前对政协《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》进行了答复,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,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,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,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。
教育部强调,开展多形式的青少年预防抑郁症教育。在试点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,卫生健康、宣传等部门加强协作,采用多种宣传手段,利用影视、媒体等多种渠道,广泛开展抑郁症科普知识宣传。- 表现特征:
表
情
淡
漠
、
失
眠
痛
苦
、
思
维
迟
钝
、
功
能
丧
失
\color{red}{表情淡漠、失眠痛苦、思维迟钝、功能丧失}
表情淡漠、失眠痛苦、思维迟钝、功能丧失
- 不愿与人交往、孤独、离群
- 自我责备、自我贬低
- 周期易发性
- 还可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身体症状
- 表情冷淡,无进取心
- 抑郁症防治:
- 及时化解问题
- 药物治疗
- 心理辅助治疗
- 表现特征:
表
情
淡
漠
、
失
眠
痛
苦
、
思
维
迟
钝
、
功
能
丧
失
\color{red}{表情淡漠、失眠痛苦、思维迟钝、功能丧失}
表情淡漠、失眠痛苦、思维迟钝、功能丧失
-
🍃读写障碍
- 读写障碍症是一种最常见的特殊学习困难,泛指在阅读、书写或拼字方面的障碍,即“听而不闻”“读而不知”。读写障碍的问题,一般在初小阶段浮现。很多患有读写障碍的孩子,都被误以为是懒惰和不专心。事实上,读写障碍孩子如能及早被识别,并接受适当的辅导,将可减低日后的学习困难。
- 读写困难的成因源于神经系统,是家族性学习或是处理语言的困难,会根据个体的不同在严重程度上造成差异,常见到在重复及表达语言、阅读、写作、拼字、书写及数理上有困难。
有这些问题并非由缺乏动机、感觉障碍、不适当教学技巧、以及环境直接造成的。这是一种神经心理功能异常,在轻重不同的程度上影响了将近10%-20%的人口。
- 读写困难与个人的智能并没有必然关系,它是反映通往智能的途径出了问题。
-
影响
可能会避免所有与阅读、书写或拼字相关的事,并逃避与人交际、远离人群。
-
判断“读写困难”的十二条标准(仅作为参考,并非诊断标准):
- 阅读吃力,读错字;
- 阅读后不理解内容;
- 朗读不流畅,跳字、跳行;
- 逃避书写,书写困难,字体不工整,容易写错字;
- 抄写时间长,需要看一笔写一笔;
- 注意力集中时间短;
- 听课效率低,多动;
- 缺乏运动细胞,平衡感不好;
- 握笔姿势不良,系鞋带和使用筷子动作笨拙;
- 人际关系处理不好,内向害羞或者性格急躁;
- 自信心低落,容易放弃;
- 聪明,但是无法用于学习。
-
家庭教育指导与建议
- 读写障碍者都不是差劲的人,让他们多加练习,然后提醒、协助他们纠正即可。
- 家长要有耐心,写对了及时鼓励,写错了不要批评指责。
☔️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
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和障碍——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,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,或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,从而给社会、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问题。
🍁网络成瘾
- 网络成瘾的危害
- 浪费时间(金钱)
- 不利于身心健康(不吃不喝、熬夜)
- 人格异化
- 网络成瘾的内容
- 网络游戏成瘾
- 网络色情成瘾
- 网络关系成瘾
- 网络信息成瘾
- 网络交易成瘾
- 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
- 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网络使用;
- 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;
- 一旦停止网络游戏会出现心理和生理方面明显或严重的不良反应;
- 在网络游戏中所获得的虚拟感受,反过来会强化无限上网的欲望,造成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。
- 网络成瘾的发展过程
(1)初期:精神依赖,不能如愿则出现烦躁、焦虑、暴躁等症状
(2)中期:躯体依赖,头昏眼花、疲乏、颤抖、食欲不振等
(3)后期:认知下降、社会功能受损 - 网络成瘾产生的原因
-
游戏本身的特征
娱乐性、互动性、虚拟现实性等。具有双刃性。
-
青少年本身的特点和个体的人格特征
自制力弱。高焦虑、低自尊、抑郁倾向的人更容易成瘾。
-
家庭环境不良和学校压力过大
逃避现实,寻找安慰,舒缓压力。
-
- 💡家庭教育指导与建议
- 不要过早让孩子玩手机、游戏
- 规定时间和内容
- 父母要做好榜样
- 及时进行治疗
🍁自杀倾向
自杀,是我国全人群的第五位死因。主要是15-34岁,女性高于男性。男性刚性自杀多,跳楼等;女性柔性自杀多,吃药等。
-
先兆
- 严重的抑郁状态,情绪极度低落,不愿交往、说话等。
- 行为上,整理物品,梳理过往的人际关系。社会行为退缩,交往困难,敏感、固执并缺乏幽默感等。
- 言语上,暗示自己不想活,说告别的话等。
-
主要原因
-
心理障碍
占90%,其中抑郁最多。青少年在13-15岁抑郁心境急剧增加,17-18岁达到高峰,随后达到成人水平。
-
家庭环境
不和、离异、教育方式不良。
-
学校的强大压力
学习压力、学业失败、教师高压和惩罚、自尊心的严重伤害、同伴霸凌等。
-
不能面对个人遭遇的问题
失恋,与异性朋友的感情纠葛和冲突,被同伴拒绝,违法犯罪后的恐惧。
-
-
💡家庭教育指导与建议
- 要及时疏导心理问题;
- 家庭夫妻关系要和谐;
- 教育方式要正确;
- 减轻学习压力;
🍁校园霸凌
校园霸凌实际上是指孩子们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。发生这些同学间欺压的行为,可能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、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,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、评论或讥笑。
- 成因
校园霸凌源自社会学习。- 首先是家庭。父母对孩童的照顾若带有敌意、不负责任、冷漠,例如遗弃或施以家庭暴力。
- 其次,孩童进入小学后,在学校里受教师影响至深,因为此时孩童正处于模仿阶段。
- 第三,影视作品的影响。
- 💡 家庭教育指导与建议
-
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。让孩子有事及时汇报。
-
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。教孩子“三招”自卫法。
- 告诉孩子当别人要对你实行肢体上的动作攻击的时候要学会躲。
- 当别人要对你身体进行肢体上的攻击的时候要学会挡。
- 两手插腰、眼睛瞪大,告诉对方你想干什么我不怕你。
-
教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。及时寻求老师同学保护。
-
及时求助心理辅导。
-